金融机构 宜理性投资长期国债
苏向杲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备受市场关注。
各类机构关注长期国债收益率有两大原因。一是今年上半年多个长期国债品种二级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收益率下行),为公募基金、银行理财、险资等机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机构投资者很关注债市下半年走势。二是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接连发声。例如,4月份以来多次提示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7月1日明确表示将“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监管部门频频“出手”,对部分非理性加仓长期国债的机构投资者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有利于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1日表态后,当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应声大幅上涨,7月2日至4日则互有涨跌。
笔者认为,未来各类金融机构应充分理解监管导向背后的深意,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理念,防范相关风险。无论是从中长期宏观经济走势层面来看,还是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层面来看,金融机构均应理性投资长期国债。
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缺乏支撑。通常而言,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5.3%的较高增速,二季度以来,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还在改善中。中国人民银行近期也提到,下一阶段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由此来看,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将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长期国债收益率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的背离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基于此,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加杠杆、拉长久期等方式持续增配长期国债,显然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
另一方面,盲目配置长期国债不利于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对交易型金融机构而言,在二级市场买入长期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赚取交易差价。今年以来在长期国债价格上涨的趋势下,不少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确实收获了良好的投资收益。但长期国债的二级市场价格不可能持续单边上涨,一旦走势逆转,买在“高点”的交易型金融机构将面临投资收益率骤降、客户流失、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在此前几次大的债市回调中,部分银行理财机构和公募基金均出现过“踩踏式”抛售债券的情形,并引发了“赎回潮”,为这些机构的资产管理、客户管理、品牌声誉带来不小压力。
对配置型金融机构而言,买入长期国债后将长期持有,如险资机构、部分商业银行等。对这类机构而言,在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大幅买入长期国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期也表示,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总之,金融机构在投资长期国债时,宜综合考量监管导向、市场趋势、自身资产负债匹配度、流动性管理压力等多个维度,未雨绸缪,理性投资。这既有利于机构自身稳健经营,也能维护债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