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降息落空,但宽松预期依旧(天风宏观宋雪涛)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9月联储降息50BP后,国内降息预期有所升温,但9月OMO、LPR利率并未下调,降息预期暂时落空。当前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在于联储降息空间,而在于平衡政策空间、汇率压力和政策优先顺序,分摊经济转型成本的同时平衡短期感受与长期概率。在汇率升值后,政策空间已经逐步打开,而具体措施则有待抉择。
(1)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预计可能采取降准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组合。
联储降息后,国内汇率贬值压力进一步回落,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7.1以内,这为货币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考虑到自2022年以来,中国各部门持有了约5000亿美金资金,汇率升值可能会加速部分未结汇资金的在当下进行结汇。
对企业来说,由于进行了套保,因此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可能并不大;但对未投保的小企业和居民来说,可能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随着美债利率下降以及美元兑人民币贬值,居民并不需要像企业一样为了经营需求而囤积外汇,这可能成为推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一个因素。
在外部空间打开,国内基本面偏弱时,中国央行宽松的意图并未改变,但不降息≠不宽松。自7月下旬开始,央行货币政策取向一直偏宽松,比如7月央行下调OMO和LPR利率10BP,9月央行表示目前降准还有一定的空间,总量上还是要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宽松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上周降息预期落空,可能有两点原因:首先是银行的息差问题,二季度银行净息差为1.54%,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不足1.5%,明年年初存量贷款利率切换还会继续压缩净息差,银行的息差约束已经成为直接降息的掣肘之一。
其次是降息对宽信用的作用有限,今年5年期LPR利率已经下降了35BP,但对房地产和经济的实际支持力度不够,央行在降息操作上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央行不降息,加大了降准的可能性。一是此前央行表示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还有一定下降空间。二是考虑到近期政府债发行速度明显加快,MLF到期规模明显上行,降准有利于缓和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短缺问题。参考此前经验,50BP的降准大约能够释放一万亿元左右的中长期流动性,通过降准来适度对冲MLF,也能够缓和银行的成本压力。
不降息也加大了单独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加点的概率。我们之前计算,38万亿存量房贷中的61%享受到了去年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优惠,但与现在新发贷款还存在着37BP的“加点利差”。而去年没有享受政策优惠的多套房购房者(占比12.7%)的加点利差甚至在100BP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提前还贷意愿维持高位,如果不适度调降存量房贷利率,银行的部分优质资产可能也会流失。
因此,我们认为后续货币政策可能是降准+降存量房贷利率加点的组合——用降准保证跨季资金平稳和银行净息差稳定,用降存量房贷利率加点来改善居民部门的负债压力和消费能力。
(2) 财政加快存量政策落地,并可能调整赤字率以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之前汇率贬值压力导致货币和财政在发力时会面临一定掣肘。目前随着汇率进入升值通道,财政扩张的空间也在进一步打开,财政政策后续主要在两方面上发力。
一是存量政策加快出台,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加快发行与落地,且专项债的用途或更加广泛。从8月份来看,8月福建等9个省份发行了约2097亿元的“特殊”新增专项债,约占当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的42%。自今年6月底特殊新增专项债启动发行以来,已有17个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发行了超4000亿元特殊新增专项债。这部分“特殊”新增专项债资金或被用于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等。
二是赤字率还有调整可能,今年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比去年大,我们预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可能分别存在1.38万亿和1.75万亿的缺口,即综合财政收入缺口较2023年扩大2.3万亿元。去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国债,今年仍有可能用临时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收入的缺口。
去年底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中有5000亿元用在了去年,约占去年财政缺口的63%。除掉去年结余至今年使用的5000亿元国债和今年发行的一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外,还需要增发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国债,也不排除提前发行明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或专项债来弥补财政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