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促实”显效:数字经济占GDP比重10%左右,8项基础制度文件在路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 实习生林润 北京报道 7月2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今年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增速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与会嘉宾表示,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需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5G-A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8项制度文件将在今年陆续出台。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12万亿元
目前,数字经济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都愈发重要。会上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个国家数字经济总量近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8%;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60%,较2019年提升约8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6.8%,较2019年提升1.3个百分点。
国家数据局在6月30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 年)》显示,我国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收入逐年攀升。2023年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收入较2022年增长37.5%,物联网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20.3%,远高于同期电信业务收入增速。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主论坛上表示,接下来,工信部将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致力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通信设备的发展水平,加快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产业的融合创新。
根据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的预测,2024-2025年全球数字产业收入增速回升。全球数字产业收入增速2024年预计由1.9%回升至7.7%,到2025年预计回升至8.4%;中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速2024年预计由4.5%回升至10.6%,到2025年预计回升至12.1%。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是我国5G商用的第五年,按照网络技术大约10年一代的发展规律,我国5G发展已经接近半程,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达383.7万座,占全球5G基站总数超6成。5G-A技术也即将在今年迎来正式商用。
“5G-A是承上启下的技术,一方面可以把5G的性能再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像通感一体化等重要的创新方向也已经在5G-A得到初步尝试,为6G的进一步创新做好准备。” 余晓晖表示,目前5G-A技术正处于产品研发和试点示范阶段,商用步伐也在加速。接下来将聚焦超宽带能力提升、新型无源物联、确定性等垂直行业,进行通感一体、智能网络等新技术领域探索。
赵志国表示,工信部将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A、算力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的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工厂内外网络改造和标识体系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陆续推8项数据基础制度文件
自去年以来,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10余项政策文件,为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行业应用场景。
同时,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全国数据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新组建国家数据局,已完成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应数据机构的组建工作。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 年)》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截至2023年底,全国数据存储总量为1.73ZB。金融、互联网、通信、制造业等领域数据需求较大且交易量增长较快。
“世界经济的每一轮爆发式发展都与新的生产要素密切相关。从土地、资本到技术,新生产要素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并最终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的爆发式涌现,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逐步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需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说。
刘烈宏在会上透露,国家数据局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今年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8项制度文件,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我国海量数据(维权)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性新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也表示,工信部将深化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研究制定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政策,保障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培育壮大数字产业规模。
垂类数字化智能应用落地
从去年到现在,AI大模型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I企业近3万家,美国AI企业占比34%,中国AI企业占比15%;2023年到2024第一季度,全球AI独角兽企业234家,增加37家,占新增独角兽企业的40%;美国AI独角兽120家,中国71家。截至2024年,全球AI大模型1328个。美国占44%,中国占36%。
7月2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还印发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其中提出,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会上强调,AI驱动安全关键在于“驱动”,需要制定通用的操作指令集,明确每台设备、每个功能的具体操作,确保所有安全设备都能准确执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AI驱动下的安全闭环。
与此同时,AI技术的相关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也逐渐增多。
余晓晖指出,以“AI+数据”为内核的下一代智能工厂探索正在加速。比如在研发设计领域,正在探索“AI+数据+知识” 驱动的创成式设计范式;生产制造领域正在探索以AI决策替代人工决策的自适应生产与管控模式;产品服务领域,正在探索从数据增值服务衍伸而出的体验经济、价值收益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
赋能千行百业的各种垂类数字化智能应用纷纷落地,也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展厅观察到,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参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正如火如荼。如东华医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展示了其依托大模型等智能技术开发的医院综合业务操作系统iMedical HOS以及DRG/DIP精细化管理系统等成果,能够结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与患者情况通过智能手段统筹医护资源分配,并通过问诊前的人机沟通等手段辅助医患交流。
“142万条告警信息,通过AI大模型进行降噪过滤和研判分析,最终分解成103起有效安全事件和19起需人工审核的安全事件。”奇安信一名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AI的出现,驱动了传统安全运营从“密集型”向“智慧型”升级。而根据最新发布的“AI+SOC智能安全运营方案”,可以实现告警的智能分诊与过滤、智能研判和事件的自动化响应,解决日常安全运营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