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app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本
资本 中华金融观察 2024-10-29 51浏览

月涨超70% 北证50主题基金业绩亮眼

这只基金再次宣布限购。10月28日,华夏基金宣布自当日起,调整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的申购及转换转入业务上限为不超过2万元。据悉,仅两周前,华夏基金刚对该产品采取限购措施。除华夏基金外,近期,多家公募密集对旗下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进行限购。回顾近期表现,上述产品跟踪的北证50成份指数近一个月已大涨100.97%。指数大涨同样带动指数基金收益率水涨船高,多只相关指数基金近一个月涨超70%。有业内人士表示,成交活跃度大幅提升,催化北证50成份指数创历史新高。北证50成份指数后续在成交量的催化下仍有继续创新高的空间,不过仍需注意后续行情波动。

主题基金密集限购

10月28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表示,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设置总规模上限为5亿份,采用“按比例确认”的原则进行规模控制,为更好地保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保障基金平稳运作,公司决定自当日起调整基金的申购及转换转入业务上限,单个投资人单日累计申购及转换转入申请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A类或C类基金份额的合计申请金额各类别均应不超过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两周前的10月10日,华夏基金就曾宣布自10月10日起单个投资人单日累计申购及转换转入申请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A类或C类基金份额的合计申请金额各类别均应不超过100万元。换句话说,该基金10月以来的申购上限额度迎来两连降。

事实上,包括华夏基金在内,近一周,多家公募密集对旗下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进行限购,甚至暂停申购。例如,10月24日,创金合信基金宣布,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自10月25日起,投资者通过直销渠道和非直销渠道申购创金合信北证50成份指数增强基金,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的申购、转换转入金额限制调整为100万元。10月22日,招商基金则发布公告表示,为保障基金的平稳运作,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自10月22日起暂停招商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的申购和转换转入业务。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指出,上述情况或与近期市场对北证50成份指数的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投资者投资热情预期较高等因素有关。基金管理人限购可能是为了控制基金规模,避免市场过度波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需注意后续行情波动

从上述产品紧密跟踪的北证50成份指数表现看,据中证指数官网,截至10月25日,年内该指数已涨16.31%,近一个月涨幅达到100.96%。另据东方财富Choice,北证50成份指数多只权重股近一个月大涨,截至10月28日收盘,连城数控涨123.66%,华岭股份艾融软件近一个月涨幅分别达340.68%以及465.79%。

上述背景下,多只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近一个月和年内收益率表现亮眼。截至10月25日,数据可统计的33只(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北证50成份指数相关基金近一个月收益率均涨超72%,其中,中欧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A近一个月收益率高达122.78%。拉长时间看,26只北证50成份指数相关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为16.72%,其中,博时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A/C、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A/ C年内收益率均超过20%,创金合信北证50成份指数增强A/C年内收益率达42.21%、41.87%,暂居榜首。

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李俊在三季报中解读称,在美联储开启降息的背景下,国内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同时叠加提升资本市场发展的举措,投资者信心快速恢复,因此北交所市场短期涨幅较大。

余丰慧则指出,北证50成份指数近期的大涨主要是由于市场对北交所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信心增强,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北证50指数成份股的优质性和代表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只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年内收益率的大涨也是市场对其未来增长潜力的认可。不过,投资者在购买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时仍需充分了解基金的投资目标、风险水平、市场环境等因素。

国泰君安在10月27日发布的《流动性与情绪共振,北证50创历史新高》研报中也表示,成交活跃度大幅提升,催化北证50成份指数创历史新高。若参考创业板2012年底到2014年初行情,此轮北交所在短期内上涨幅度已经接近中后段,后续在成交量的催化下仍有继续创新高的空间,但考虑到短期过高的涨幅和30%涨跌停板的设置,后续行情波动空间加大。此轮北交所行情由流动性和情绪共振驱动,目前北证50的滚动市盈率已达到48.4倍,新高不言顶,但要谨防后续行情波动加大,配置方面可以考虑高切低,选择估值相对较低但受益于整体北交所流动性改善的个股。

北京商报记者 郝彦

中华金融观察

中华金融观察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华金融观察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中华金融观察 china.jiqiyang.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